技术文档   Support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档 > 技术文献

贝类毒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7-4-17 14:46:49      浏览次数:
海洋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鱼、虾及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
海洋毒素种类繁多,其中贝类毒素是危害较大者之一。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健忘性贝类毒素(ASP)。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多困难。 

贝类毒素属于海洋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点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


1.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因人食用了含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引起以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为初始症状的中毒效应而得名。甲藻类中的亚历山大藻、膝沟藻属、原甲藻属等一些赤潮生物种是PSP的直接生产者。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毒性很强的毒素之一,其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它由20多种结构不同的甲藻产生的毒素组成,这些甲藻既可在热带水域又可在温带水域生长。这种毒素溶于水且对酸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活;对热也稳定,一般加热不会使其毒性失效。PSP是一类剧毒的含氯杂环有机化合物,根据基团的相似性,可分为三类:氨甲酰基类毒素(carbamoyl toxin)、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N)sulfo carbamoyl toxin)、去氨甲酰基类毒素(decarbamoyl toxin)。氨甲酰基类毒素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STX)、新石房蛤毒素( neosaxitoxins,neoSTX)和膝沟藻毒素( gonyautoxinsGTX1 -4)。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N)sulfo carbamoyl toxin)如C1 -4、GTX5、GTX6。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理主要是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国际许可的安全剂量是每100mg贝类组织含80Lg毒素(以石房蛤毒素计)。


2. 腹泻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是从紫贻贝的肝胰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脂溶性毒素,因被人食用后产生以腹泻为特征的中毒效应而得名。它主要来自于鳍藻属(Dinophysis),原甲藻属(Prorocentrum)等藻类,它们在世界许多海域都可生长。
腹泻性贝类毒素,由三种不同的聚醚化合物组成:软海绵酸及衍生物鳍藻毒素-1与鳍藻毒素-3、扇贝毒素(大环内酯化合物栉膜毒素)、硫化物毒素。其中软海绵酸主要作用于小肠,可导致腹泻及吸收上皮细胞的退化,同时它也是很强的肿瘤促进剂。栉膜毒素通过小鼠实验表明是一种肝脏毒素,当对小鼠进行腹膜内注射时会导致肝脏坏死。而硫化物毒素会对小鼠的心肌造成损伤。


3.神经性贝类毒素

神经性贝类毒素因人类一旦食用这些染毒贝类便会引起以麻痹为主要特征的食物中毒,或在赤潮区吸入含有有毒藻类的气雾,会引起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而得名。神经性贝类毒素是贝类毒素中唯一的可以通过吸入导致中毒的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主要来自于短裸甲藻(Ptychodisusbrevis)、剧毒冈比甲藻(Gambierdiscums tox-incus)等藻类。
神经性贝类毒素属于高度脂溶性毒素,结构为多环聚醚化合物,主要为短裸甲藻毒素。从短裸甲藻细胞提取液中分离出13种神经性贝类毒素成分,其中11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已确定,按各成分的碳骨架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1)由11个稠合醚环组成的梯形结构,(2)10个稠合醚环组成;(3)其他成分。
神经性贝类毒素的毒理是:与麻痹性毒素相似,作用于钠通道,作用位点与石房蛤毒素不同,引起钠通道维持开放状态,从而引起钠离子内流,造成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对新鲜的、冷冻的或罐装制品的牡蛎、蛤类和贻贝的神经性贝类毒素最大允许限量为20MU/100g。


4. 健忘性贝类毒素

健忘性贝类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性物质,因可导致记忆功能的长久性损害而得名。这类毒素主要来自于diatoms Nitzschiapungens和Nitzschia pseudodelicatissima,这些藻类主要生长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海域。在日本海域的微藻Chondria armata也可导致健忘性贝类毒素的发生。

健忘性贝类毒素主要来自于软骨藻酸,软骨藻酸被证明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性物质,是与红藻酸(2 -羧甲基-3 -异丙烯基脯氨酸)相关的兴奋性氨基酸类物质。软骨藻酸是谷氨酸盐的拮抗物,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红藻酸受体,导致去极化、钙的内流以及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而且软骨藻酸与其它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协同作用可使提取物的毒性更强。


检验方法

1.小鼠生物检测法
小鼠检测法是应用最多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可用于所有贝类毒素的检测。该方法的优点是技术容易掌握,不需要使用专门仪器。小鼠生物检验法是将贝类毒素的提取物进行适当的稀释后,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并计算平均致死时间。根据Sommer表,查出相应的MU(给小白鼠腹腔注射毒素的系列稀释液,然后计算每只20g小白鼠的剂量作为1个死亡时间,以15min内杀死1只鼠单位来表示毒性的大小,换算成MU/100g贝肉)。
小鼠生物测定法已被AOAC(美国公职分析家协会)作为国际海产品贸易中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测定方法。但该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小鼠的大小以及小鼠个体情况的不同,因此造成灵敏度不高,偏差较大。而且存在实验小鼠用量大以及哺乳动物费用增加的缺陷。同时操作繁琐,以及用该法测定高毒性贝类样品时的变异性较高的缺陷[13]。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来弥补小鼠检测法的不足。


2.高效液相色谱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化学检测法测定贝类毒素发展很快。HPLC法主要应用于PSP, DSP和ASP的检验上[6]。与其它方法相比,HPLC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1)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出限低;(2)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基团如氨甲酰基N)磺基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会解离;(3)缩短了分析时间,通过自动注射技术,能处理更多的样品,便于进行毒素监控;(4)能提供关于毒素的更多信息,能测出每1个组分的具体含量及毒性的大小,从而有助于比较或了解毒素种类的差异。
HPLC法是唯一能定性、定量检测出各种毒素组分的技术,HPLC法发展非常迅速并极有可能代替小鼠检测法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该法也存在一些如测定时需要昂贵的仪器、专业知识和费时等缺点。


3.免疫学测定方法

免疫学测定方法以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反应为基础,其中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反应等。可用于PSP,DSP和NSP的检测,其原理是将兔子等实验动物暴露在毒素中,以功能性抗原刺激兔子产生抗体,然后从兔子的血清中提取抗体。抗体可用放射性或荧光物质标记。提取的贝类毒素或匀浆后的贝类组织(如贻贝)暴露于标记物中,然后检测抗血清一抗原混合物中放射性或荧光强度以测定样品中的毒素的含量。


4 .细胞检验法

细胞检测法是建立在贝类毒素对生物细胞影响的基础上。许多实验已证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致病机理是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
其实验原理如下:当加入乌本苷这种物质时,可增加钠的流入,此时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扩张并最后溶解暴露在藜芦丁中。但在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时,这两种物质的作用可得到抑制,麻痹性贝类毒素通过对细胞钠通道的阻断,可使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麻痹性类毒素不同,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细胞检验法是建立在肝细胞形态的变化基础上的。


5. 其它检测方法

其它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电泳法(最常用的是毛细管电泳,主要用于分离测定PSP毒素中的非衍生毒素),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用来检验软海绵酸)等化学检验法,此外,还包括家蝇生物检验法,蝗虫生物检验法,神经细胞生物检验法(又称组织培养分析法,可用于PSP,ASP和DSP的分析的新方法)等生物检验法。

贝类一旦染上毒素,其组织将毒素排除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贝类甚至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排除毒素。贝类染毒与排毒的速度因种群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也因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贝类毒素的排除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其因种群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实验表明,低温可明显地抑制毒素的排除,然而温度究竟是如何影响毒素的排除,至今尚未明了。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贝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危害也最大。因此贝类毒素的排除主要是针对麻痹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排除的最好方法是将贝类转移到清洁水体中使其自净。但其效果的好坏与贝类的种类有关,有些贝类在清洁的水体中相当长的时间后仍有较高的毒性;还有一些贝类在转移后毒性水平反而上升。而且转移大量的贝类是一件极为费时费力的工作。实验表明通过垂直移动水体中的贻贝能达到减轻PSP的效果,但在毒性水平较高时,这种垂直移动的方法受到抑制。
其它一些物理的、化学的排毒方法也有人研究过,特别是关于PSP的排除方法。其排除方法包括温度刺激、盐度胁迫、电击处理、降低pH值、氯化处理以及臭氧处理法。东南亚联盟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尼贝类净化系统主要采用紫外线系统。西班牙是欧盟中消费贝类最多的国家,主要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法。法国用臭氧法作为净化贝类的主要手段。
烹饪法也被认为是排除PSP的好方法之一,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煮、蒸、炸可在短时间内使毒素在高温下因贝类失水而渗出。
值得推荐的烹饪法是油炸法,因为油炸法具有以下优点:温度更高、排毒更有效、并能避免更多的毒素流入汤中。烹饪法可以降低毒素水平,但并不能消除中毒的危险性。只有当初始贝类毒素的水平较低时,烹饪法才可能将毒素降到安全水平。

同时研究表明商业性罐头加工也是1种降低PSP的好方法之一。这种工艺流程包括在绝缘套中先充入蒸气预蒸1520min,然后将蛤肉分离出,去除吸管,将剩余蛤肉用温水清洗,再压入罐头。预蒸时渗出的肉汤毒素含量一般较高,但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压入罐头,大部分已被去除,因此这种加工工艺对降低毒性水平很有效果,但其有效性也取决于初始毒素的水平,因此使用时应谨慎对待。

中毒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
2.症状:开始时,唇、舌、指尖麻木,接着腿、臀、颈部出现麻木,然后出现运动失调。中毒症状不尽相同,但大多意识清楚,有些病人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随着病程发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常在 2 ~ 3 小时内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率约为 5 ~ 18 %,如经过 24 小时免于死亡者,则愈后良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