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档   Support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档 > 技术文献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2013-7-15 17:10:34      点击:

现在又进入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季节。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县每年都有散发病例,但在2007年夏季,九和乡发生了该病的集中发病,经卫生部门调查,这次钩体病集中发病的原因是当地农民在溪流边挖石菖莆时,没有做好相应的劳动防护,接触了疫水而得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发病机理是钩体穿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迅速地进入人体各组织器官中生长繁殖,形成钩体血症,引起临床上严重的中毒症状与相关内脏的病变。

  临床特点:早期呈急性感染表现,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寒热、酸疼、无力、结膜充血、腿疼、淋巴结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脑膜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恢复期可出现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眼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后发操作损伤。由于这个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所以给诊断尤其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容易漏诊误诊。

  发病季节:稻田型主要集中于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以7~9月份为高峰。在双季稻区有两个高峰。洪水型发病高峰与洪水高峰一致,常在6~9月。

  发病年龄:从婴儿到老年人,只要有机会接触病源体都可能得病,之所以有好发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受感染机会的多少所致。其中以青壮年发病多,20~40岁组占病例总数40%左右。疫区儿童常下河洗澡、嬉水,也易感染。性别与职业的发病情况常取决于与传染源及疫水接触的频度。农民、渔民发病率较高,畜牧业及屠宰工人常与病畜接触,也易发病。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消灭和管理好动物宿主、疫水的管理、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1.消灭动物宿主:重点在灭鼠,结合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灭鼠工作。对其它宿主动物要进行调查,对受感染并排泄病原体的家畜,特别是猪、牛、羊等要给予隔离和治疗,并加强对饲养场所及排泄物的管理。

  2.疫水的消毒及管理方面: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塘、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发的荒地进行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地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在收割谷物前排干稻田中的积水,以减少劳动时接触疫水的机会;使塘水尽量暴露,利用太阳照射杀灭部分钩端螺旋体;对污染的水源或积水,可用漂白粉或其它有效药物进行喷撒消毒。结合施农药和施肥,用草木灰、石灰氮、生石灰或土农药消灭病原体。

  3.个人防护:加强卫生宣传,提高群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避免与可能受染的污水接触。在进行与疫水接触的劳动时,尽量穿着长袖衣、长裤,并扎好袖口裤口,防止皮肤破损,减少感染机会。劳动中如有皮肤割损受伤时,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消毒。

  4.对确诊的病人或在流行区中疑似患者应集中治疗,注意隔离、消毒,同时做好疫情报告工作。